收割型初创企业

收割型初创企业

Louis 635 2020-02-02

零号 食用说明

此文是为了鉴别那些从设立之初就为了骗钱骗贷款的初创企业,那些让所有投资人都血本无归最后却能借助有限责任制度逃避债务的公司。还有那些被严厉打击的非法集资公司。

我将从几个角度展开,精通财技和法律的骗子大有人在,他们不需要看我教学,而这篇文章仅仅为了尽早发现防范一生血汗化为乌有,而不是为了建立一个收割型初创公司……

毕业离校之交,同寝室的人叫我投资某项目,说我有个同学做这个已经买房了,他也给我介绍,我听了很久都没听出来这个公司的主营业务是什么,加上他形容的高收益很有非法集资特征,我没有投。

3个月后,该项目暴雷,我该庆幸没有在最后几个月参与,你们不知道这种与“韭菜”擦肩而过是什么感觉。广州警方以涉嫌非法集资逮捕了该公司的法人。无数学生深陷其中,他们的收入都不足以覆盖贷款利息。就算职业发展能够提升收入最后还清贷款,也是20年后的事……幸福生活和梦想瞬间与他们无缘了。

我突然感觉岁月静好,眼前的困难根本不能称为困难。

不要高估自己评判正常商业模式的能力,收割型项目总能自圆其说,编出一套逻辑来支持自己的商业模式,恐怖之处在于越深挖越觉得真实,一听到收益率高扭头就走是一个笨方法。

一:编一个时下流行的商业模式

我们这个年代有很多时下流行的新概念,比如前几年的共享经济、互联网+,智能制造,健康中国等等……国家对高新技术企业及小型微利企业给予税收优惠,不知道编什么概念的可以看《增值税法》。假设我现在编一个“共享住房”概念,宣传的时候跟国家政策“房住不抄”挂钩。忽悠他们共享住房特别有前景,然后请一些演员站台。就算我这个平台日后被定性为违法,要起诉这些人非常困难,在法律实务中他们完全可以声称自己也是被骗的受害者,要取证是非常难的。

任何初创企业都是烧钱为主,过几年才会转为盈利,不仅收割型企业如此。两大外卖平台在竞争初期补贴也是非常厉害的,同样的还有共享单车和出行领域的企业,这些企业前期抢占市场,铺基础建设和宣传,花的都是投资人的钱,这一点可以作为资金盘返利和拉投资的借口,如果他编造的商业模式足够有前景,你还能不能分辨出来他到底是个资金盘,还是一个持续经营的初创企业?

看到这里。我们现在假设我的“共享住房”公司已经投放了广告,并且出现在中档商用住宅的广告里,我还煞有介事地申请了小微企业认证。我承诺未来将在北上广深杭购入第一批共享住宅,并给予第一批投资人每个月投资额5%的租金收益承诺,不足部分将由公司补足。由于只有这一小步,现在我的韭菜投资人不足10%

二:清楚你要面对的受众

不同的受众风险承受能力是不同的,他们面临着不同的困难,想听不同的故事。年轻人希望听到技能提升和就业机会,(类比培训学校骗你贷款报班,说保就业)中年人可能在职场中小有成就,消费能力更强,他们希望得到的是育儿层面的帮助(校外培训机构,兴趣班领域里的收割型企业面对的就是这些人),老年人消费能力超强,风险识别能力最弱,他们缺失的是下一代的关爱和对死亡本能的恐惧(收割型保健品企业面对的是这种客户)

应该说所有企业的客户群都有不同的特征,生产特定的商品满足客户的需求是企业的市场策略,区别在于收割型企业欺骗客户即将拥有需要的东西,而伟大的企业确实把他们生产出来了。不是说所有培训学校和保健品公司都是收割型企业,而是收割型企业乐意跟这些伟大企业同场竞技。

跟中年人介绍共享住房的时候我会说在住宅轮空的期间,投资人可以预约免费居住一定时间。“投资给我,我帮你买房,租金保底,租不出去还能自住”这样就混淆了使用者和投资者的概念,他们的投资换来的居住时间一定比市场价格要贵。这是收割型企业惯用的宣传手法,卖不出去自己用。但你似乎从未听说某一个买家进货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使用……

三:构建持续经营假象

庞氏骗局的创始人被发现开资金盘之后,试图拉拢国家势力入股,达到和社会稳定利益勾结在一起的目的,最后还是被抓了。

等你拉到的投资初具规模,你可以从其中拿一小部分赞助一些官方活动,最好跟你所讲的故事有关,搞体育的去赞助一些比赛,搞传媒的去赞助一些电影,在公众生活中露头的机会越多,扩散性就越强。

你还可以买一些固定资产,装模作样的开展实际经营活动,一般人分辨不了真实的经营活动和关联交易。你只需要稍微有一点点实体经营,就可以挡住很大一部分质疑声音,但是肯下这部分血本的人很少,能下本的大多都不是为了骗公众,而是为了骗投资银行的各位投资人。有场所你就可以展开经营,只不过是初创时场所较小而已。你可以这样骗你的投资人,甚至他们还会掏钱给你扩张你的经营场所……

完成以上,你可以欺骗一大批投资人,然后回击一些富有争议的事件,记得给前期入股的投资者返利,宣传他们的美好生活。这样你的公司就在他们的社群里面传播。针对的是那些主要看口碑,更相信朋友不相信媒体的受众,总有一些人明知道是骗局都以为自己可以捞一票就走,这是避免不了的,它是人性本身的恶。你可以拉到更多投资,建更多的虚假繁荣。

四:逃过审计的财技

《企业会计准则》虽然规定了一些不能人为调整利润的条文,但它给会计估计留下了充足的空间。本意是客观公允的反映经济利益流入企业的现金流特征,但同样为做假账提供了土壤。

一些资产的现金流特征不好估计,比如无形资产和生物资产,版权折旧到底该用年限平均法还是双倍余额递减法?也有一些公司采用第一年70%,第二年30%这种方法。对于生物资产造假,各位应该还记得某扇贝公司著名的黑天鹅事件。我们的扇贝死了,它又双叒叕死了.(233333)🙃

本来我们应该靠审计来发现财报造假,也应该发现持续经营能力的重大疑虑,但审计的业务模式对独立性产生了严重不利影响。审计的目的是为了给公司治理层监管管理层的生产经营活动,以降低他们的投资风险,但社会公众股东并不乐意额外支付审计费。主流媒体称资本市场的守护神为财务造假把风。以至于近期报出了一些连续得到“无保留意见”上市公司也深陷财务造假的风波,我认为跟审计的生存环境有一定联系。

串通审计发现不了关联交易,起不到保险的作用,甚至审计团队会被赶出经营场所,然后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某共享单车企业最后报出的挪用押金,某视频内容提供商的海外关联交易把投资人的钱骗得一根羽毛都不肯剩下。

接下来我的共享住房公司就开始施展财技了。由于我买的房子是出租赚取收益的,所以可以指定为“投资性房地产”,从一开始就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这样的话,资产的账面价值是连年增长的,而且不存在折旧,我相信这是一份好看的财报,比很多上市公司的财报都要好看。

五:合法撤退与财务自由

监管每个交易日的现金流状况,发现异常的第一时间封盘走人,然后跟受害者们混在一起要求赔偿,甚至有些受害者想要重新开盘再玩,凭借自己上一次对规则的了解可以回本,还美其名曰:“盘活”

去一些支持个人破产制度的国家,移民,然后申请破产。这一波操作很有可能获得财务自由,但我国目前没有破产法,这些人一旦入境就会被拘捕,但如果不入境呢?

我的公司最后一步就是说资金链断裂,即将进入破产清算程序,后来更多的信息浮出水面。比如我一开始承诺要购买大量的住房,实际上远远没有买到预期数量,剩下的资金被我拿走了,账本上说是营业成本,或者坏账啦,或者炒股票亏了,随便啦。就算我在国内会被定罪,我可能都不用回来了,要不下周回国?

法律永远走在现实之后,因为12岁未成年人触犯刑法不立案,有些人就呼吁把年龄降下来,但降下来我们就会看到更多的11岁未成年人,10岁未成年人……造假的手段层出不穷,法律只是底线,是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它必须要证据链完整才能得到有罪的判决,法律的立场是尽可能不冤枉好人。这一点我站法律的边,仅仅靠法律来防止造假是不够的。

六:真正伟大的企业

话说回来,既然财报可以造假,有固定资产和实体经营不作准,有超前的理念不作准,有明星和媒体背书不作准,看法律也不作准,那到底我们还有什么金标准看清楚哪些企业不是为了收割投资人,不是为了骗客户?

其实嘛,我也想知道……

现在我们的处境跟小时候很像。小时候骗爸爸买个电脑是为了学习,爸爸不会耽误我们,一般都会买。但爸爸知道我们会用来玩游戏,采用的是批准加监管策略,甚至直接买学习机。于是我们明面上在学习,暗地里在玩俄罗斯方块,明着申请用电脑,暗地里在玩QQ,谎报学校要交钱,实际上拿了公款就用来买自己喜欢的小模型……

我后来长成了我的父亲,有很多钱可以买很多零食,我们希望监管自己的孩子不要乱花自己的投资,我们跟孩子约法三章,需要看他的成绩才追加投资,但是他只是在课堂小测验里拿了A,升学考试该不行还是不行。